有和直接控制使用的财政资金。1993年预算外资金改革前,它包括三部分地方政府预算外资金、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和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预算外资金。1993年改革后,企业性收入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这一改革符合公共财政趋势,也使得预算外资金规模一度缩小。但自此之后,预算外资金增速更快,1996年达到甚至超过1992年的水平。制度外收问题十分突出般认为,中国的制度外财政收入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据保守估计,1994年各级政府的制度外财政收入平均相当于地方预算内收入的30%,占全部地方公共收入的23.1%。地方政府非规范的制度外才政形成的直接原因在于地方政府的正式收入(即现行体制下的规范收入)不足以应付其支出的增加,从而迫使地方政府在正式财政制度外寻找弥补收入不足的出路。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转型期伴随着决策权分散化而来的地方事权日益增加,旧的财政制度在立法与执法上的缺陷,使非规范的财政制度有存在的空间。
制度外财政的客观存在有其合理性,在塑胶跑道制度内财力有限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利用制度外财政为地方性公共品的提供筹集到了经费中国农村许多乡镇,塑胶跑道制度外财政除了为当地政府机构的运转提供经费外,还是当地公共投资的主要经费来源,促进了当地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的建设,完善了地方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的就业压力。但是,制度外财政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制度内、外财政的并存,破坏了完整统一的财政体系扰乱了正常的分配秩序。同时,它强化了部门和地区利益,增加了政府公务人员腐败的可能,也加重了企业和农民的负担,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政府收入呈现复合化的趋势转型时期的政府收入也呈现出复合化的趋势。1978年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5.52%和84.48%,可以说***财政收入是以地方财政收入为重心的。中央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从1978-1984年开始间断增加;随后则持续下降,直到1994年;从19942002年开始稳步增加,并维持在50%左右相反,地方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开始逐渐下降,一直到1984年;随后十年些微增加;但是从1994-2002年,基本稳定在50%左右。1996-200年,我国财政收入预计完成49717亿元,平均每年增收1232亿元,年均增长14.6%。与“九五”计划相比,五年累计实际超收18.9%。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10.7%上升到1999年的13.9%,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支持了经济建设和各项重点事业的发展。
“九五”期间财政收人快速增长,首先是由于国民持续塑胶跑道稳定增长相应增加了各项税收收入。其次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财政”的战略要求,财政部门不断完善财税体制,初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三是大力推进税费改革,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在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的同时,扩大了税源。四是坚决贯彻加强塑胶跑道行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禁越权减、免、退税。规范政府收人结构的对策建议,从制度着手,规范政府公共收人体系和收入分配机制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通过现行税收制度及征管制度的完善,建立起税收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使税收真正成为政府公共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要通过地方税收体系的完善,使各级地方政府能够形成独立稳定的收入机制,避免财政立法与执法的真空地带;通过完善税收征管制度,强化税法的约東力,遏制税收的任意减免和变相减免,形成能够激励或促使各级政府和税务部门打击偷逃税行为的机制。